新闻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浙科生活 >> 新闻动态 >> 正文

【浙江科技大学国情教育系列】 浙江科技大学来华留学生走进安吉,感知文化与生态协同的乡村振兴实践

2025-05-26    访问量:

 
     

2025年4月26日,浙江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组织来自老挝、摩尔多瓦、俄罗斯等7个国家的17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生赴安吉县开展“感知中国”社会实践,通过探访诸乐三故居、乌象坝生态景观及浙江自然博物馆,深度体验文化传承与生态治理的乡村振兴实践。


诸乐三故居:笔墨丹青激活文化基因

在鹤鹿溪村,留学生们走进县级文物保护单位——诸乐三故居。这座灰瓦白墙的江南民居,门额上镌刻着吴昌硕亲题的“耕读传家”四字,庭院内竹影摇曳,堂屋中悬挂的书画作品与案头砚台,无声诉说着主人“诗书画印四绝”的艺术人生。故居旁的鹤鹿溪村依托诸乐三文化IP,开发了非遗泥塑工坊、书画研学基地,村民通过技艺展示、文创产品开发实现增收。留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艺术在乡村土壤中的深厚滋养,了解到了传统技艺真正成为“富民产业”。此外,留学生们还参与了非遗泥塑活动,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,亲身体验指尖技艺,以泥土为载体传承千年文脉,感受传统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。

       
       
       
       


乌象坝:生态治理重塑乡村肌理

离开故居,留学生们来到乌象坝滨水公园。这里曾是苕溪支流的洪涝区,如今通过生态护岸、湿地修复与景观提升,成为“水清、岸绿、景美”的生态廊道。据塘浦社区的杨浙龙书记介绍,通过构建“生态+文旅”融合发展模式,开发出一系列特色旅游项目,成功带动周边民宿、农家乐产业蓬勃发展,村民的收入实现可观增加。留学生发现,乌象坝的治理中融入了安吉“竹文化”元素,步道栏杆以竹编工艺装饰,休憩亭榭采用竹材建造,既降低建设成本,又延续地域文化特色。这种“生态+文化”的协同发展模式,让留学生们对“两山理念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
     
     


自然博物馆:科普教育筑牢生态根基

在贝林馆,留学生被栩栩如生的野生动物标本吸引,通过场景还原,直观感受不同地域生态系统的奇妙,领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;海洋馆内,逼真的海洋生物模型与科普展示,让大家意识到海洋生态面临的挑战,保护海洋环境的紧迫感油然而生;恐龙馆中,巨大的恐龙化石与复原模型,让留学生们惊叹于远古生态的神秘,也引发对生态变迁的思考。通过参观考察,留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未来的深远意义。

     
     

在非遗泥塑工坊里,村民以指尖技艺传承千年文脉;在生态河道旁,游人用脚步丈量绿色发展成果;在博物馆中,数据平台以科技语言讲述生态价值。安吉的乡村振兴实践,既非“为保护而保护”的孤岛式发展,亦非“为发展而牺牲”的粗放式开发,而是以文化为魂、以生态为基、以科技为翼,文化振兴与生态振兴交相辉映,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。从诸乐三故居的笔墨丹青,到乌象坝的碧水清波,再到自然博物馆的科技之光,浙江科技大学的留学生们在安吉的实践之旅,不仅是一次对美丽中国的深度感知,更成为中外文明互鉴的生动课堂。



撰稿:胡敏华

摄影:杨湘睿

初审:朱祷青

责审:赵芳

终审:张华辉